一、了解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劳动合同约定或者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
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同样适用。
2025年以来,已有北京、湖南、上海、广西等12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例如,北京市自2025年9月1日起,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540元;湖南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三个档次:2200元/月、2000元/月、1800元/月。
二、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常见情形
1. 试用期工资过低:有些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且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 不包含法定项目: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这些项目应由用人单位另行支付。
3. 企业变相降薪: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停发绩效、只发放基本工资等方式,使员工实际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例如,有些建筑企业停发绩效工资,只保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对措施
1. 收集证据: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流水等能够证明工资收入的证据材料。这些证据在后续维权过程中至关重要。
2. 与用人单位协商:首先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说明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规定,要求补足差额。有时候,用人单位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相关规定而出现这种情况。
3.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并责令其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
4. 申请劳动仲裁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差额。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具有法律效力。
5. 提起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预防措施
1. 了解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关注当地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通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
2. 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工资标准、支付方式等内容。试用期也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3. 警惕”假试用”陷阱:有些用人单位可能通过长时间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期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根据《劳动合同法》,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且试用期时长有明确限制。
4. 注意社保缴纳: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缴纳社保也属于违法行为。
五、结语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当发现自己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收集证据、寻求法律援助等途径,可以有效解决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原创文章,作者:快送好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ehuikuaidi.com/511.html